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化>文化首页推荐>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作者希望带领读者走进藏地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作者希望带领读者走进藏地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作家杨志军携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现身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大小读者交流创作过程、写作心得。

杨志军

杨志军及其著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


深圳商报2019年03月18日讯 (记者 聂灿)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用诗意的语言,细述宏大生命主题,带领读者走进藏地游牧少年的精神世界。近日,作家杨志军携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现身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大小读者交流创作过程、写作心得。


杨志军,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等,散文集《藏獒精神》,儿童文学《最后的獒王》《骆驼》《海底隧道》等。曾获全国文学新人奖、《当代》文学奖、新浪最佳文学类图书奖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一部书写藏地的儿童小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作品从孩童的视角,以一个诗意澄净的故事,着力探讨和展现在现代社会人对自然攫取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传统家园如何守望、人性如何守护等问题。小说围绕藏地少年喜饶一家展开。喜饶家世代生活在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草原、牛羊群、藏獒就是他们的全部财富和生存依靠。但巴颜喀拉山草原由于大气变暖和牲畜采食过度,面临退化,环境日趋恶化,牧民原始传统的生活日渐艰难,最后到了难以为继的状态。面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发展、原始的信念与新兴的思想这些冲突,朴实的牧民们该怎么面对呢?故事由此展开,折射出在中国城镇化大背景下藏地牧民的命运转折,一个时代的嬗变。整部作品蕴含着作家杨志军对自然环境、人性伦理、生命存在的深刻反省和理性思考。


杨志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洗礼,“尤其是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会不自觉地以儿童视角去看世界,内心会变得更加简单、干净而纯粹。游牧文化逐渐在地球上消失,青藏高原几十年前还存有游牧文化,但是定居化后就几乎消失了,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牧人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牛羊肉、奶制品、青稞、糌粑,没有蔬菜和水果,这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寿命。新中国成立前牧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定居化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平均寿命达到65岁以上。新的文明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伴随着这种到来,也必然有一些是要有失去的。作为作家,应当要记录。”杨志军说。 


[责任编辑:肖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