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化>文化首页推荐>

“吉金铸史”青铜大展开幕 国宝现身深博

“吉金铸史”青铜大展开幕 国宝现身深博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48件(组)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文物“移驾”深圳,在深圳博物馆开展,将持续至3月31日。

子龙鼎的归国之路 子龙鼎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2005年底被一位香港文物收藏家购得。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后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绘雁鱼釭灯。

 

作册般鼋。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文 冯明/图


148件(组)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文物“移驾”深圳,这个消息让深圳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奔走相告。这正是今天在深圳博物馆开幕的年度大展“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3月31日。


子龙鼎摆中间最显眼


深圳晚报记者探馆发现,本次展览珍品荟萃,好东西看都看不过来。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子龙鼎,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其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一圆一方构成商代青铜器双璧。该鼎内壁铸有“子龙”二字,是目前所知最早带“龙”字的青铜器。在器形千姿百态的各种珍品中,还有著名的妇好鸮尊、龙虎纹尊以及天亡簋等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这批青铜器的看点有哪些?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有些青铜器胜在高超的造型工艺和铸造方法,有些则是胜在铭文的珍贵史料价值。比如本次展出的“天亡簋”铭文,就记述了武王祭祀文王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而另一件“曾伯漆簠”的铭文中“金道锡行”字样,指出了周王朝为开发稀有冶铸原料的布局经略。郭学雷表示,这体现出青铜器被称作“铸在器物上的史书”的特性,也是本次展览命名为“吉金铸史”的意义所在。


青铜的锈色可细心品赏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看点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惊天地、泣鬼神”的青铜器艺术品诞生背后的技术支撑。比如多件展品讲述了“分铸法”的发明与应用,为了让观众有更深入地体会,还展示了铸造青铜器的模具“陶范”。


深博的青铜专家提示,本次展览中青铜器的锈色也是一个重要看点,观众朋友可以留心品赏。


虽然称为“青铜”,但由于埋藏的环境相异,锈色也有很大的不同,会呈现为黑漆古、枣皮红、红斑绿锈、水银沁等。观众可以通过锈色来了解青铜器的出土环境,也可以欣赏到由锈色构成的高古气韵之美。


青铜器的生僻字并不神秘


鬲、甗、卣、斝、觚、觯、簠、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本次展览的一大障碍是其中大量的生僻字。不过不用担心,策展方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将展品中的生僻字标注了释文、图片和注音,集中放大展现在图板上,一目了然,易学好懂。


深圳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乔文杰介绍,青铜器的命名一般是“做器人的名字加器物的名称”。比如天亡簋就是一个叫“天亡”的人做的簋。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食物用。妇好鸮尊的“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这些生僻字一旦认识了就一点都不神秘。 


[责任编辑:肖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