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和苏黎世室内乐团
◎ 辜晓进 文/图
近期,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率苏黎世室内乐团,在深圳音乐厅演奏两个版本的《四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深圳乐迷相遇,很多听众直呼过瘾。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为当今流传最广的巴洛克作品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其因明确的标题、清新的旋律、跳脱的节奏和缠绵的诗意而深受乐迷喜爱,也成为大庭广众乃至电视和广告背景音乐播放最多的古典作品之一。
巴洛克音乐都是小编制演奏,讲究的是精致,《四季》也不例外。而站立演奏也仿佛成为《四季》的标准样式。梅纽因当年就这样演奏过。多年前穆特率领一个乐队访深演出也这样演奏。此次霍普率领的乐队与穆特上次的乐队规模相当,同样站立演奏。但霍普用弓更加激进,与乐队的互动更加张扬。在其戏剧化的调动下,乐队的情绪也更加兴奋。他既将自己置于明星般的突出位置,又设法与乐队融为一体,让独奏小提琴时而“浪遏飞舟”,时而“鱼龙潜跃”。训练有素的苏黎世室内乐团,则以良好的个人水平和整体的默契配合,与霍普巧妙呼应,令听众因动感十足的现场表演而兴奋不已。
霍普出道很早,4岁即开始学琴。因母亲是梅纽因的长期助手,他也受到大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曾与大师同台演出。这位生于南非、长于伦敦、定居柏林的高产小提琴家,更擅长室内乐。因此,他的演奏不仅兼具爆发力与柔情,且与乐队的合作总是如鱼得水,室内乐也在其唱片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从这次访深演出看,他喜欢用凌厉的短弓表达欢快的情绪,这成为他的一个演奏特点。有趣的是,当过电台节目主持人的他,演奏中还不时与台下听众眉来眼去。
霍普还特别重视演奏当代作者的原创新作,当晚上演的麦克斯·里赫特“重谱”的《四季》就是一例。将两个《四季》放在一起演奏,是他近年演出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其近期最重要的唱片专辑。出生于1966年的德国人里赫特是欧洲一位才华横溢的高产作曲家,获过艾美奖和留声机奖,还曾为大量电影谱曲。重谱的《四季》于2012年完成,霍普成为其首演音乐会的独奏家,并一直将里赫特版的《四季》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
英国《卫报》在当年首演前的一篇报道里引述里赫特的话说,“《四季》现在到处都是,泛滥成灾,以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听不见它了。我现在这部作品,就是想通过进入它的内核和对它加以我个人的重新发现,为众所周知的景象探出一条新路。”他承认,“重谱”的《四季》只保留了原作的四分之一。
这个“重谱”充满遐想,乐队编制则基本不变,只增加了一架竖琴。乐曲也分春夏秋冬四大部分,每个部分三个乐章(第一部分增加了一个“序曲”),但当晚却是连续演奏的,听众并无鼓掌机会。里赫特只保留了维瓦尔第的基本架构和韵律,而加入了自己大量二次创作,令这个《四季》面目全非。例如《春》的乐思和旋律几乎都是全新的,只到了第三乐章才显现维瓦尔第的身影。《冬》也有颠覆式的改变,最后乐章已远离维瓦尔第。此次演出将时间跨度长达300多年的一熟一生两个《四季》对比欣赏,对包括本人在内的深圳的听众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场音乐会出人意料地未安排中场休息,霍普与乐队在台上辛苦站足100分钟。两个《四季》之间则以法比安·穆勒的间奏曲《冬》作间隔,这是此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时没有的,也算是给深圳听众的一个红利吧。后又加演莫里斯·怀特的小提琴与乐队《九月》,令当晚的演出锁定春风秋月。
听众欲罢不能,霍普再度出场独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很多听众竟跟着这熟悉的旋律齐声哼唱,场面温馨。正当大家沉醉于这慢板抒情音乐,霍普突转炫技风格,以帕格尼尼式的琶音跳弓,展示摇篮曲的一种快速变奏。一些听众仍在哼唱,霍普则边用眼神向听众示意,边奏着跳弓走向幕后。演出便以这有趣形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