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文化>头条新闻>

国学研究应紧扣时代脉搏

国学研究应紧扣时代脉搏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高峰论坛”、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相继在深圳举行,来自广州、武汉、郑州和福建、广西等地的学者齐聚深圳,敞言述说,进一步推动了国学研究与教育。

国学在当代文化思潮中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活力,尤其有关儒学、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育普及的讨论持续不断。近日,“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高峰论坛”、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相继在深圳举行,来自广州、武汉、郑州和福建、广西等地的学者齐聚深圳,敞言述说,进一步推动了国学研究与教育。

国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来谈

当代的国学研究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现代文化的语境和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国学教育的作用?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壹读书会主办的“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冯达文在会上强调,当下的国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来谈。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指出,当下的国学研究和教育没有主动“走出去”,与社会形成较好的融合。而由民办企业机构主办的读经班、学堂的活跃扩张,让“国学热”不断升温,对高校的国学教育反倒形成某种“倒逼”。“‘国学热’兴起之后的儒学复兴活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进,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为此,景海峰仔细梳理了当代儒学发展的形态及趋向。他认为,今天的儒学应是完全基于现实的要求,是和世界变幻的风云、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大众的意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的国学已经影响并激发带动了学术教育和社会各阶层参与研究讨论的热情。国学教育与德性培养之间有何联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丰乾的发言主题为“国学传承的健康渠道与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他表示,国学传承的健康渠道应该是以经典研读为核心的,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或极端化地实践。“研读”的意义在于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审辨的思维方式和切磋琢磨的讨论能力;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包括对于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于经典的深造自得,对于儿童读物的分析,对于统编教材的提升,对于日常言行的反思等。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立新主要析述了宋代理学家胡宏的教育思想。王立新认为,胡宏跟其他理学家一样,他的教育思想的目标,在于培养君子的人格,同时也是为国家和民族培育有用的人才——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点手艺和手段,缺乏社会担当的普通谋食者,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时代需要作为方法的中国哲学

作为国学绕不开的议题主干,中国哲学研究与写作已经建立起成熟的框架。据了解,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的专著。近年颇多学者承认,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学科成立的标志。2018年是此书完稿100周年,借此一大因缘,由深圳大学国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邀请了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七十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教学,从各自角度,就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形成、发展,面临的科际整合、现实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看到,此次论坛的议题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系统建构与发展历程;有关《中国哲学史》教材编撰的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中学与西学;中国哲学的材料选择与叙述范式等。

与会学者提出“时代需要作为方法的中国哲学”等。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表示,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胡适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有意义,也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入口与路径,对此应该还有更多探讨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