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文化>头条新闻>

“深圳制造”《天籁梦想》点映获赞

“深圳制造”《天籁梦想》点映获赞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优秀国产片《天籁梦想》即将于1月9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导演张唯接受采访

《天籁梦想》海报

优秀国产片《天籁梦想》即将于1月9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本月6日,这部问鼎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的“深圳制造”在嘉禾影城超前点映,雪域高原与现代都会的融合,朴素动人的梦想追逐,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肯定。当天下午,导演张唯莅临嘉禾影城接受媒体采访,讲述影片幕后的创作艰难。

影片获赞:藏区与深圳的巧妙融会

《天籁梦想》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四个藏族盲童追寻音乐梦想的冒险旅程。不同于以往的藏族题材影片,该片没有猎奇,没有简单的艰苦呈现,而是以朴素手法再现了盲童们的内心光明。他们行走在路上,历尽坎坷,笑泪交杂,最终登上了“天籁梦想”的大舞台。不少观众认为,该片不仅将梦想的目标巧妙设定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为改革之城、开放之城的巨大魅力,其现代包容的城市气质流淌在整部影片中。

有年轻观众表示,影片总基调明快,并不乏幽默与会心,这让人收获了意外之喜。有观众注意到,86分钟的观影中,观众席发出了十几次笑声。影片充满喜感,这与那些用苦哈哈基调表现残疾人的电影迥异,盲童们的视力障碍只是戏剧冲突的要素,其梦想与情感都与普通人无异。片中有台词说“过度的怜悯就是歧视”,导演选择轻松的视角,正是体现了一种平等与关爱。

深圳文联一位评论家认为,影片核心的“梦想”与“天籁”,并没有以单一维度呈现。重心放在了逐梦过程——即使是盲童,也需要在自我实现的终极命题上付出努力,这就使得他们与一般“正常人”无异。所谓人文关怀,不是用怜悯的目光去俯视,而是站在一起感同身受。整部影片中,这种价值观的贯彻深入而不见痕迹。影片另一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是将西藏和深圳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进行比照,同时,又巧妙互动。深圳的现代感与极具变化,西藏的古老原始与保持如初,两个地点的空间形态与生活状态差别,在追梦路上得以贯通,片中哈雷车队就像一条线,将两个点连接在一起。含蓄,自然,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导演张唯:追求敏感纯净的表达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张唯透露了诸多影片幕后。从最初萌发到完成创作,前后历时8年,他带领工作人员几次深入藏区,搜集了大量素材,其中童声演唱的《洁白的仙鹤》特别打动了他。此歌在藏区流传甚广,歌词是仓央嘉措的绝笔之作。张唯听到的是8岁藏族小喇嘛的演唱,其歌空灵脱俗又带些忧愁,便决定将其作为插曲,这首“不可复制的天籁”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而为电影配乐的大师、奥斯卡音乐终身评委Peter Golub也表示这是“非常罕见的天然美声”。

电影中间,有段盲童们在去拉萨途中与前往珠峰的哈雷骑士们的相遇。车队内部出现争议,最后出现感人而酷炫的画面——掉头帮助四名盲童追逐梦想。此段被观众誉为“神来之笔”,张唯介绍说,这是在剧本阶段就设定好的,象征雪域高原与深圳特区的巧连接线。当时参与拍摄的骑士们分文不收,前后有近四十人帮助完成了这段盲童与骑士相遇的拍摄。

虽然《天籁梦想》获得了包括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在内的众多荣誉,并受到二十多个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参赛邀请,张唯仍不认为自己拍摄的是部儿童电影,他说,我只是以儿童为主角并以他们的经历贯穿故事,他不希望自己的影片仅仅停留在儿童的狭窄受众群,他相信好的电影都是老少皆宜的,希望这部以孩子为主角的电影带给观众以纯净,让各个层面的观众都能有内心的触动。(记者王樽)

[责任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