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坪山

赓续前行⑥丨记录•文化•根脉

2022-01-25 15:36 来源:坪山发布

人工智能朗读:

开栏语: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深圳坪山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里更是一方创新创业热土。

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推出《赓续前行》系列微纪录片,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用穿越时空的对话,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赓续红色血脉……

“东江的水,弯曲的天

东纵的火种汇聚在坪山

欢迎各位

到咱们东纵纪念馆

请跟我们一起来参观”

6位10后小学生站在台上

欢快地打着快板唱着歌

张黎明和王俊坐在台下

静静地凝望着共和国新生的希望

张黎明

一名作家

也是一位老坪山人

王俊

坪山文化馆馆长

也是一位新坪山人

两人缓步走在东纵纪念馆的路上

这里的人、物件和故事

张黎明都再熟悉不过了

东江纵队的司令员

曾生的半身塑像

伫立在进门后的右侧

带着庄严肃穆的神情

看着这片他守护一生的土地

王俊问:

“这个曾生将军的像,你觉得像不像?”

张黎明立刻答道:

“曾生将军年轻的时候很帅的。”

张黎明的不假思索

来源于她的血脉和多年的耕耘

她的父亲张德

曾是东江纵队的一员

而她用了半生

去挖掘深圳本土的抗战故事

过去她写小说、写散文

不曾触碰过父亲和他战友们的故事

过去她没有入党

与革命前辈们相比

如果同样面对敌人的酷刑

她害怕死亡

而改变的起点

源于2000年父亲去世后

张黎明开始整理遗物

从父亲的日记里

她才知道

父亲在战争中受过电刑

她仿佛透过父亲的一字一句

看到他的血泪

听到他的呜咽

明白了他的信仰

她重新了解父亲和东纵战士们

她阅读海量的史料

走访战争的亲历者

求证核实各种信息

2005年在南方日报上

她撰写的

《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

开始连载了

自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人找上张黎明

找她倾诉他们的革命岁月

而她叙写红色故事的笔也停不下来了

《大转折:深圳1949》

《血脉中华:抗战烽火中的罗氏人家》

一部部非虚构的革命文化作品

记录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人生起伏

也见证了革命年代里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而正走在纪念馆中的张黎明

素净的外套上

也别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党徽

张黎明随着王俊

走到了坪山文化馆

此时恰逢文化馆开馆100天

主题为“我心向党”的

首届坪山市民文化节

也正在坪山各处吐火如荼地进行中

文化对人的影响

总是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的

两人坐在文化馆的艺术天台

看完孩子们的快板演出

王俊说:

“孩子们对于过去的历史

充满了自己激情的演绎

我相信他们小时候这些经历

必将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种下一颗幼苗

将来真的会发展壮大。”

张黎明也想起了自己

小时候她不曾懂父亲

长大了她明白了他的选择

这中间还因为

童年时读过的革命故事连环画

成长中一直受到的红色教育

那些信仰和精神早已深入她的骨髓

等待着她的觉醒和领悟

王俊热爱着坪山这片热土

他希望把文化的力量

革命先烈的精神持续地传播下去

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的根脉不断裂

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

是张黎明和王俊共同的心愿

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也是迈向未来的力量

文化总有人在记录

也总有人在传承

新生的希望

在文化的浸润中

正在蓄积能量

也正在开始展露

属于他们的锋芒

拍摄手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中国人会突然觉醒

对于根、对于家族历史的情感的描述

那些根植在骨髓中的历史记忆

那些流淌在血液里革命的精神

没有人会忘记

那些永远值得想念的面孔

我们仍在纪录

那些伟岸的身影

这些情感

最终会转化到我们的下一代

也就是孩子的身上

我们把希望的目光倾注在他们身上

红色精神的赓续

才换来未来的不断前行

这也是庚续前行

这个系列存在的意义

统筹策划:平轩文

内容来源:坪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馨瑶、郑嘉纯

责任编辑:孙亚菲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