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龙岗

好书共读 | 读《什么是教育》,探教育的本真之道

2022-01-20 13:16 来源:深圳市龙岗教育局

人工智能朗读:

好/书/共/读

好书共读·书香润心

过去一年

我们共读了12本书籍

收获满满

新的一年

我们从《什么是教育》开始

继续共读好书

对于这本书

大家有什么阅读心得呢

一起来看~

1

叶德卫

龙岗区教育局

当教育是“唤醒”

向上滑动阅览

这本书处处触动思考。譬如,教育是“唤醒”。

“唤醒”,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认识论之关键词。这个词从本书的第7页开始出现,在书中一以贯之,直到书最后一章(第十九章)。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行为,与训练、照料、控制等都不同”。训练“是一种与心灵相隔膜的活动”,在训练中“人是纯粹的客体”。控制则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是一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他者的行为;如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则是在心灵无交流中发生,强调的是“服从”,是“以无条件的联结取代爱”。

而“教育”,在雅的认识中,“不应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训练相等同和混淆”。教育应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使人(年轻人)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的过程。“教育是唤醒真正人性的工作”。

雅斯贝尔斯的这教育认识,是基于对人本质的认识,即“人之为人”,人不是工具!如果说在孔子那明确的是“君子不器”,那么人类发展到现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当代,则已势必走向“不器”的指向的是所有人。不分等级不分贵贱。其次,如诸多人本主义思想者相同,雅斯贝尔斯也相信人类自我实现的趋势。深信人的潜能,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即人本主义队伍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每个个体内在都有着自我实现的趋势”,有着“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与之呼应,现代脑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揭示了人类个体具备一定的“神经可塑性”,处在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大脑的潜能还大有发掘可能性。

教育在发展历程中,有时会难以保持其本性。我们可能会将教育等同为训练,于是生产出了以刷题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应试教育”;或者容易出于“我都是为你好”,而走向了控制型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些,现在也可见其阴影。

不过纵向观之,终欣慰于随着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对于儿童和教育的认识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还信奉“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很少见。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和亲子沟通方式,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普遍性变化:更适应儿童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需求,更文明、人道和良善。

现实中的我们,正致力于书中所言“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的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使教育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正致力于“唤醒人的潜在本质,使他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无论在做什么决定时都能反躬自省,引导他们注意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使之在其求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唤醒和提升,成为清晰的自觉”。

理论到实践,远不止一公里。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具体实践和行为表现,是一个跋山涉水的历程。一个个老师们正在这历程中努力。

2

黄映

龙岗区教育局

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

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教师

向上滑动阅览

雅斯贝尔斯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人具有开放性和敞亮性,能通过自身的自由意识,沟通自我和大全,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自我和大全的统一,获得真正的生存意识。真正的人是一个“全人”,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全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其中,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育已形成一套固定体系,人们崇拜作家及其书籍,教师本人已成为“代理人”;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总结了苏格拉底式教育的四个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的对话和论争;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催产式”教育原则能够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自动力;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他认为,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

要把学生培养成“全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整全的人。因为在生存共同体中,个体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不仅学生要成为整全的人,教师也一样。作为一个整全的人,教师必须是身心成熟的人,即身体和心智都应该与其年龄、职业、身份相匹配,换而言之应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是知识渊博的人,应拥有“知识的宇宙”或者“整全的知识”,因为“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从而呈现出鲜明整全性的知识;必须是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拥有自我负责和独立意识;还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人性和谐的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给学生整全的知识,培养学生整体的眼光,激发学生求知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

3

张武进

港中大(深圳)

附属知新学校

唤醒与敞开:

本真教育的哲学表达

向上滑动阅览

雅氏的教育哲学指向人的主体性,教育本体是让人的自由而生成,本质是唤醒。那如何回归到本真教育呢?方法则是陶冶或存在之交流。在他看来,各种实用的学科和课程,如经济学、医学、工程和技术学科的知识被摆上了很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利用各种实用知识和技术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富裕,积累大量的物质财富,而精神世界却愈加贫乏。教育沉沦为传授知识或考试的工具,丧失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认为本真教育则为理想的陶冶。人的精神塑造用陶冶方式来完成与实现。正如其所言“教育应怀有一种陶冶的理想来纠正这种现象,唯有陶冶的知识能够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通过陶冶摆脱机械的偏见,不再以孤立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使人获得历史性,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习得精神内容,从而实现人的精神世界敞亮。

雅氏试图通过教育为人的自由发展找出突围的路径。在他的教育哲学中,一方面,他高度重视个体自由及自我价值,人的主体、能动及可能性,执着于精神超越与价值。另一方面,他同样突出人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或世界。认为“人之成为人,不只是凭借生物遗传,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传承。”人作为存在者是“在世界中”的,是与社会、世界发生关系、产生联系的,是向世界敞开的。敞开是理想陶冶的基础,是人历史性前提,是人潜在可能被唤醒或激发、塑造无限的可能的条件。正如其所言“通过个人的存在而使个人进入对整体的认识。个人不再固守一隅,他进入了世界,于是,他狭隘的此在通过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而获得活力。当一个人与更敞亮、丰盈的世界结合时,他便能更坚定地成为自己。”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它穿透历史性的基础,清晰地意识到我从何而来、我身处何处,并使我向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敞开。”“对意识进行陶冶,是为了使它能向真理的统一性自由地敞开。”“理性的陶冶过程在个人对自身的回归中赢得了存在客体性的整个广度,或者反过来说:它通过打开人类生存的历史性重点每一种存在方式而使个人的心灵深处无限敞开。”等等。故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虽依赖客观世界而生存,却也寓于世界而获得无限的可能性。个体在与世界的交往中获得立足于当下而有所作为的信心,在历史的传承中照亮自己,引领人敞开自我。故在笔者看来,敞开是雅氏对教育走向唯我论或个人中心主义的自我纠正,是对教育功利性批判的重建。

作为哲学家,《什么是教育》虽然是从哲学著作中辑录的有关教育论述,但在笔者看来其教育思想是自成体系的。唤醒、陶冶、敞开,是其对本真教育的哲学表达,更是其对教育深刻思考与洞见的集中体现与存在。

4

张劼

龙岗教科院

唤醒自己的灵魂

向上滑动阅览

“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研究者能够洞悉作为现实的人类自身。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可以和应该成为什么,这是一个致命的现代谬误。但心理学家打算成为人类的主管,实在是一个不可置信的怪现象。心理分析披着科学的外套,不顾科学要素的整体性,俨然成为一场信仰运动。这一运动在美国已成为荒唐可笑的现象。在我看来,心理分析的渗透,已成为毁灭人类尊严的一种方式。”

读这段话,依稀可见一个不曲学阿世,不媚众取宠的学者。不少人打着心理科学的旗号,把人当作试验品,当作残次品,试图告诉每一个人,通往完美的乌托邦只有唯一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却说,我们并不需要怜悯和拯救。

雅斯贝尔斯特立独行的观点,在现在这个庸俗思想通过传媒控制人心的时代,更像熠熠生辉的火炬,很能矫正当前的一些教育迷梦。

二十年前,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不时听到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说线上教育将会最终取代传统意义的教师,说虚拟世界将最终取代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说智慧教育一旦实现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些年来,教育城头的大王旗也不断变幻。翻转课堂,名师金课,万人在线……应接不暇。感觉只是拿着粉笔,就不配成为教师,不配称为课堂了。

但是也有些人不这么看,他们比较老派,比如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的第162页,他说:“在演讲中,语调、手势以及思维活灵活现的呈现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只能通过口头语言,通过演讲而无法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讨论显现出来——由此,演讲者可以在不经意间将‘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表露出来。演讲中的具体情境也会在教师心中唤起一些东西,此时,他的思想,他的严肃,他的震动,他的困惑,一切都发乎自然。他让听众真正参与了他的精神生活。但一旦刻意为之,演讲的巨大价值就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装饰、辩才、狂热、做作的语词、煽动和无耻。”

读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再想想那各种教育浮世绘,有一种回归本真的清澈。雅斯贝尔斯虽然没有说出灵魂唤醒灵魂的那句话,却表达出了其中的真意。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位大师萨特曾经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他希望人人都能守真心、见自性,好好活在当下。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中也说:“生活在当下,不要在过去和将来中迷失。倘若过去和将来都无益于当下,那么他们便是毁掉了当下。”

唤醒别人的灵魂之前,先唤醒自己的灵魂吧。

5

张怡春

龙岗教科院

卡尔•雅斯贝尔斯

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向上滑动阅览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就是唤醒。他说,“苏格拉底‘助产式’的教学方式,即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自其内部产生一股自发的力量,而不是自外施加压力”。孔子何尝不是如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质就是唤醒。事物的发展变化,根本动力在于内因,正如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在《万物的古怪秩序》里所说的那样,万物的兴旺繁荣都有其内稳态在起作用。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其实是一种作为转向的艺术,“教育是引导人们转向的艺术。由于教育具有这一神圣本源,在它隐秘的力量中始终蕴藏着理性洞见的财富。但教育唯有通过令人转向才能实现对人的拯救,否则,这笔财富将会失去效用”。只有通过唤醒,才能实现教育的转向。雅斯贝尔斯说,“真理在自我实现时发挥着唤醒灵魂的作用”,“将儿童培养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意味着如下两点:首先是唤醒共同体的历史性精神,唤醒象征中的生命意识”,“教育能唤醒人们从未意识到的东西”。记住吧,教育即唤醒,多些因势利导,少点揠苗助长吧。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他说,“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过程”,“我们长久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以自由的精神指引一切计划”,“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大、中、小学教师的义务是为传承中的世界赋予秩序和形式,使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他们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教育不是严加管束,而是使人在自由中成为自己”,“应当尽早让孩子拥有自由,使他们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来学习,而不是一味服从”,要超越实用性的教育,“只有精神—道德才能具有长远的决定性力量”,“忽视教育对于遥远的未来所构成的威胁比任何其他因素都要大”,“没有自由的风险,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想”的,“如果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才,就要让年轻人敢于冒险”,“这种冒险真实而富有想象力。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受到召唤而成为最伟大的人”。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民主、科学,不要给学生思想禁锢,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民族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6

吴向东

龙岗教科院

从一个广为流传的伪名言想到的

向上滑动阅览

教育是艺术,是诗,但奠基于艺术与诗之下的是教育的逻辑、理性和科学。为什么这句伪名言如此招人喜爱,诗化的文字引起人头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及良好的情绪,逻辑也好,科学也罢,被置之于脑后了。李政涛教授借诗意发挥:“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实际上,触及灵魂就够了,但一定要“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可能就过头了。

人天然就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天然就有恻隐之心,天然就有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是将这些灵魂深处的东西进一步丰富完善,而不是变革。除非人的精神世界尽是些非理性的或阴暗的东西。我们可以强调某个方面,但不能强调过头,这才是理性的教育。艺术和诗是美好的,但理性,通过批判性思维等智力努力后的理性,才能成就诗和远方。

强调灵魂的教育,不要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培养。雅思贝尔斯反对的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不是反对“理智知识和认识”本身。他还指出:“技能培养只是诸多陶冶过程中的一环,其目的是胜任某一职业”,技能培养也是重要的。他特别担忧的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因为这个担忧,他认为,“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他说的是次要,而不是不要;是“被灵魂接受……成为精神瑰宝”,而不是堆积着不能被理解和进入灵魂,成为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知识”。

所以,在教育方法上,他特别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即通过反讽——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思到自己的无知,感到离真理甚远,和催产术——通过问答启发探索,让学生认识到知识,而非像转让货物那样传递。雅思贝尔斯认为这样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是通向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特别是大学教育,本质上是苏格拉底式的,要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追求真理。

从思想到方法,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读教育论著,我们特别要关注这一点。

7

刘洋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

抗拒精神的毁灭

向上滑动阅览

通篇读来,雅斯贝尔斯始终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站在人类的精神应当何去何从的高度,深刻探寻“什么是教育”。联想到他在1949年提出的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其实就是想唤醒我们对古代文化的敬慕,启发我们为实现人类更高的精神目标而努力,正如书中所言:

西方、印度与中国仍然深深扎根于它们三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中,它们抗拒精神的毁灭。

“抗拒精神的毁灭”,振聋发聩的语言常常具有精神创造的活力,启发我掩卷深思:我为什么要倾听远方先贤的声音,为什么要品咂异国智者富有创见的思想,为什么要神往在现实中也许永远无法达成的理想;我阅读的意义何在,写作的意义何在,思考的意义何在,追寻的意义何在,连串的追问奔涌而来。

不假思索,“抗拒精神的毁灭”是此时此刻最贴心的回答,也是我读这本书收获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如何抗拒?书中有两个词语多次闪烁。一是虔敬,二是本真。

先说虔敬。雅斯贝尔斯把虔敬之心看成是一切教育的实质,认为没有虔敬之心,教育就不可能发生。在《什么是教育》的语境中,“虔敬”和“信仰”是异词同义。

雅斯贝尔斯所言的“虔敬”是把苏格拉底作为教育的典范,把他作为“启发人们探索真理的引领者”,以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源泉。

雅斯贝尔斯通过倡导虔敬之心,来架起人与伟大事物关联的桥梁,以此回归本真的教育。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本真教育能否实现。

这是雅斯贝尔斯的洞见。纵览全书,雅斯贝尔斯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作用等诸多方面来探求本真教育。

本真教育是爱的交往,是彼此以谦和目光看待他人,是人与人之间完全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充满可塑性和可能性的“当下”,成就自我,成为更好的人;本真教育是寻求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尽的追问,能与自身和他人保持澄明的对话;本真教育是激活人的灵魂的过程,此时此刻生命的每一瞬间,灵魂的每一次冲动,都比未来的岁月更有“存在”的意义;本真教育是精神性和体验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不断的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和自我生成……

综上所述,本真教育的回归,其实就是人的回归。教育本真的缺失也就意味着教育危机的降临,雅斯贝尔斯的金玉良言,理应成为我们当下教育处境的镜鉴。

8

郭俊根

平湖实验学校

用雅斯贝尔斯的视角

看当前教育

向上滑动阅览

对于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最著名的论断便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尽管这一名句被后人证伪,但其思想内涵却与这句话异曲同工。

雅斯贝尔斯非常注重对精神与灵魂的教育,在书中,他有大量关于精神与灵魂教育的句子,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经常被功利化地异化成了只是让孩子们单纯掌握科学知识与劳动技能的工具。管理学创始人泰勒曾说过“我们不需要工人有什么头脑,我们只需要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干好就行。”但是,现代科学证明,如果人是要听话或完成指令,人工智能将是比人更好的选择。难怪沈祖芸会说“如果未来的老师只会讲解或传授知识,那么了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们除了物质世界,还有精神世界的存在,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的情感、精神和信仰。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没有了信仰,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民族!看看特朗普眼里只剩下金钱与霸权欲望的光影,想想当前美国面对新冠疫情所谓西式民主的闹剧,我们不能不反思灵魂之于人,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让灵魂缺席,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回归等教育主旨,让我们的孩子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滋养下有了自己的信仰和灵魂。正是有了信仰和灵魂,才有了孟晚舟那句让人动容的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和灵魂,才有了无数医护工作者面对新冠疫情的威胁逆行而上的美丽身影。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和灵魂,才有了无数人在河南百年不遇的洪灾里留下的温情画面。我们并不崇尚“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论断,但教育却不能缺少了信仰和灵魂。

9

李琛

布吉高级中学

当我们谈论教育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向上滑动阅览

雅思贝尔斯在书中多次论及,教育是一项关乎所有人,使“人之为人”的事业。由此出发,首先,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实质便是“虔敬之心”,葆有虔敬之心,教师不会对学生有所保留或是树立个人权威要求学生盲从,不会只教授给学生一些现学现卖的知识,不可能将自己将信将疑的东西当作绝对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学生的处境和心灵,不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向学生敞开心扉。而葆有虔敬之心,学生也不会轻易将年轻视为创造的源泉,自以为是,活在一种虚构的优越性中,距离个人的自我实现越来越远。有了虔敬之心,教师会全身心地投入实现“人之为人”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也能遵循严格的培养,一步步走向成长,真正成人;

其次,雅思贝尔斯强调存在之交流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人一方面要与自身保持澄明的对话,另一方面则要与他人保持着一种完全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与人格平等的人进行热烈而充满友爱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基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不仅让人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而且能相互照亮,彼此成全;

最后,在教育中追寻人的精神成长。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而人通过教育获得的“成长”究竟指向哪里?雅思贝尔斯在《可在有限范围内计划的教育》一章中明确指出“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思贝尔斯同时也指出,学校教育中没完没了的练习,过分强化考试技巧……无疑阻塞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精神道路,削弱了学生原初的精神生活,精神成长难以实现。

与此相矛盾的是,在雅思贝尔斯看来人只能作为独立的个体改变自身,而那些接受了无关痛痒、随意凑合教育的成年人并未成功地走出一条进入世界的自己的路。这就意味着,人经由教育获得的精神成长,对“人之为人”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只有那些渴望真正的实现之可能,并以强力自我克服的人,才能走上一条真正属于人之为人的道路”。

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始终把教育视为“人之为人”的事业,指向人基于平等对话的精神成长,那么教育则因致力于成就人本身,会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怀特海所坚持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们也应该永葆活跃的思维(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还比如,罗素所倡导的:教育是打开新世界之门的钥匙,教育应该要培养具有活力、勇气、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基本品性共同构成的理想人格(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总之,教育走向“人之为人”的道路,可以让人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把人引向生命的远方,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在我们各自的道路上,我们明白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界限,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身的开放性能将我们带往多远的地方。”

10

胡小敏

龙岗区教育局

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张力之中

寻找教育

向上滑动阅览

教育,依存于整体性存在。似乎是每个人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自己仔细琢磨一下,不能引经据典、不能旁征博引,不能滔滔不绝、不能口若悬河,却是不知能说些什么,而且还带着一种怯生生的感觉、一重更深的困惑与忧虑。教育是当下未成年人、成年人天天面对且谈及的话题,孩子们的话题可能是如何学习,家长们的话题可能是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当然,这个“更好的学习”的延伸面很广,可能是学习成绩好、品德高尚、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迅速等。

教育在双向或多向的关系性选择中成就了自身,构建了自我教育、教育他人、被他人教育等多种关系,形成了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可是,我们更多时候把教育基本等同于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形式。甚至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人群中,谈及教育话题时,还是会回归到大学时代(典型的学校教育),鲜少触及自我教育、社会教育。教育,不能只是学校教育这一形式;家庭教育已在千呼万唤中浮现雏形,各种形式的教育形成合力仍然任重道远;教育的整体性提上日程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教育,需要形成清晰自觉。作为接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语塞,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这样的失败,从侧面反映出曾经所接受的教育太刻板且太功利,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知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本以理想为旨归,如今却只是教授一些现学现卖的知识”“教育被降格为培养工具化、驯化人的活动”“人们迫切渴望加入这一洪流,在功利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工具,并将他人也转变为工具”。但是,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什么?是“他们在工作中被消耗,当他们不再有用时,也就被淘汰了”。

父亲曾说,成绩被否认、知识被遗忘、机会被拿走,这都不算什么,但是,因此觉得你的大学生涯一文不值,那才是真正的失败。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经历过的事,这些是专门属于你的谁也拿不走的东西。很多年过去了,这段话我一直印象深刻,记得说这段话的时间、场景甚至当时的表情。世界上可能有很多的希望和失望,但是,抓住那些成为自己且属于自己的存在,抓住那些不因时间流逝、空间变换而消失的属于自己的存在,才是重要和难得的。看到书中关于大学的宗旨的表述,不由得生发出“原来你在这里”的感慨。

11

彭江平

甘李学校

追寻教育的本质

向上滑动阅览

关于“教育”,在每个人生命中都无法回避,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什么是教育”这一命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这个问题会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一直存在着。

在书中,雅思贝尔斯极力推崇苏格拉底的式的教育模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顿悟,与教育的思想起源不谋而合。似乎在这个溯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点教育本质的样子。所以我认为教育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部分是由外及内的,通过外界的方法手段,给与人特定的影响。而这些外界给定的东西,在以前更多的是他人的经验,经历,或者具体的生产劳动的行为,现在教育逐渐以知识为工具来影响人,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而这个由外及内的过程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更贴近于“教”。

教育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内及外的过程,个人在受到他人影响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得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的过程,并最后以某种认知或行为的方式输出,这个过程则与“学”的定义更吻合。这不禁让我想起法国教育教家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上》所说,学习既是获得与掌握知识,也可以是自己炼制一种全新的知识。对知识的建构、理解、记忆、重建、实践等都是学习的形式。我想,包含了这两个过程的行为便是我理解的教育。

当然,众多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在定义教育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词:唤醒。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唤醒孩子学习的欲望,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方法。焦尔当在他的著作《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也提到:只需通过一些主动性实践研究就能唤醒学生,只需投入一点注意力或是“亲自动手”就可以建构知识。在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反复提及“唤醒”一词。

的确,教育是面向人的行为,教育的本质与人成长的本质是无法脱离的。雅思贝尔斯反复强调:“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应该关注如何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教育应该关注人的灵魂的发展和完善,唤醒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外在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12

张晶

布吉中学

朝碧海暮苍梧

向上滑动阅览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讨论了教育的面貌、教育的意义何在以及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我们描画了一个由内而外的三层知识环。第一内环,教育的面貌,涉及四个方面:

(1)教育的基本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中追求本真。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师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发现困难,在迷惑不解中迫使自己思考,不断追问且不回避作答”。

(2)教育的基本类型,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通过追问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3)教育的基本知识,主张以原初知识为核心,需要思想者深深投入其所思考的原初知识,真理才能被传达。先行知识是关于如何拥有和使用某物的知识,原初知识则赋予先行知识以本义。

(4)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表明人可在有限范围内计划教育。

第二夹环,教育的意义何在?重点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过去和将来都蕴涵在当下之中。教育也要立足当下,站到现实当中来,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问题。由此阐明教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教育有自己的任务与使命,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教育。

第三外环,在教育中要积极建构的重要因素:权威、语言、文化、陶冶、教养、传承、大学。

综上所述:教育当为,教师和学生携手,在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若没有对绝对事物的热情,人就无法生存,一切都将失去意义。教育当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能够不断自我学习与成长,不断走向本源。传统文化里,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励精;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甚至连流行歌曲里也这样唱道“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此在当为苦?未来方可安?我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不一样的变奏。

13

杨凡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学会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

在教育的危机中,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本以理想为旨归,如今却只是教授一些现学现卖的知识。他对于当时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进行的反思,谈到当时“一旦一门学科有利于经济,它便为自己赢得了身价”“如果一门学科事关国家存亡,它便被认为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功用”,并谈到当时苏联对科学家及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视,他认为“如此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训练有素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这些观点具有非常真实的现实意义,中美科技战以来,我国对科技教育异常地重视,在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科思维及精神生活的教育。

同时,文中讲到大学是精英教育,大学教育不能束缚于课程表及教学大纲等,这是有德国国情特色的,德国在小学阶段都进行了分层、分流教育,能进入大学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大学还属于通识性教育阶段,因此还是严格按照课程表、大纲等进行。

14

陈娟

龙岗区聚英小学

学校教育的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

雅斯贝尔斯在本书中写道:“回忆便向其揭示生活不可磨灭的基础,将来则向他展示出当下行为责任后果的空间。生命因此而变得整全。它有它的年岁、它的自我实现、它的成熟、它的责任和它的可能性。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渴望整全,而唯有适合于它的联结,才会使它臻于整全。”“如果人们被迫只顾眼前目标,他们就失去了观望生命整体的空间。”“一个人必须沿循一步步严格的培养,历经数十年的成长,才能真正成人。”所以,我认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像个孩子。保持那份难得的童真,生活在当下,不被成人化的名利所束缚,不在过去和将来中迷失。

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满足需求,于是一些非常冷门的职业应运而生。12月14日,淘宝联合工人日报融媒体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共同发布了《2021年淘宝冷门新职业观察》,对2021年度出现的新鲜冷门的职业进行了集中盘点。十大冷门新职业包括:玩偶医生、绘梦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整理收纳师、制云师、猫粮品尝师、铸甲师、直播间布景师、手机入殓师等十个职业。猫粮品尝师的工作就是真实试吃猫粮,迅速鉴别出猫咪喜欢和讨厌的气味。玩偶医生,其实工作就是负责修补玩偶,为大家修复珍贵的回忆。而多肉寄养师就是远程帮网友照顾多肉,汇报植物的近况。手机入殓师就是帮你把旧手机变成标本永远珍藏。这些职业,我们听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有些还做得很好。

所以,不必过度给孩子们施加未来就业的压力,在引领好他们的精神成长的基础上传递知识和技能,多些家人的温情陪伴,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像个孩子,就是最好的了。

更多好书共读

请戳链接

好书共读 | 读《儿童的秘密》,探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好书共读|如何揭开心智、脑与教育之谜?听听《神经教育学》读者怎么说!

好书共读|如何“思维”你的“思维”?读这本书吧!

好书共读 | 读《万物的古怪秩序》:关注生命的感受世界

来源 |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往期精选

暖心!抗“疫”路上,龙岗师生的这些温暖故事被定格

在疫情“第二考场”,龙岗教育人用这些方式守护学子!

这几点很重要!寒假来临,致龙岗学子及家长的一封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