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福田

你错过的精彩,小福都为你整理好啦

2022-01-19 20:07 来源:福田区图书馆

人工智能朗读: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而这正是我们需要阅读的原因:这些如精灵一般跃动组合的文字,能够为我们遮蔽现实中的纷杂,使我们的思维保持自由而愉悦。

“云尚书房”的存在,就是想要打破阅读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文字形象化。每周“云上会面”,一起用声音开启读书的旅程,用声音解开作者背后的故事,用声音抚慰读者的心灵。

暑往寒来,我们在云尚书房饱览文物穿越历史,也研学经典背诵过《三字经》;探讨过刻不容缓的环保事业,也“吐槽”过状况百出的旅行;趟过音乐的河流,也在诗歌的世界里纵情。文学延伸进生活里,让我们看到远方瑰丽的风景,听到历史悠远的颂扬,然后过好最寻常的生活。这一季的云尚书房已经圆满收官,快来和小福一起回顾本季的精彩!悄悄告诉你:点击下方的标题,可以直接回看全文;而点击上方的“话题”标签,就可以查看本季全部内容,赶快收藏起来吧~

让孩子对没去过的地方感兴趣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塑造世界的1001天》

分享嘉宾:郝纪柳

我们知道在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以及美洲的热带地区,到现在大概有上亿人仍然没有能够使用电力,他们仍然要依靠蜡烛或者煤油灯来生活。相关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有大概300多万人因为煤油灯或者炉灶所产生的危害而丧生。这么一个小小的太阳能充电器,不仅提供了照明,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手机充电接口。从照明到通讯,这么一个小太阳能充电器,改变了那么大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件物品的选择,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我觉得这个100件文物的选择,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我深深同意作者在结尾所说的那句话,人类在不断地创造各种物品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同时这些创造的物品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也在定义我们的生活。

推理小说还是“剧本杀”?作者更强还是“玩家”更强?

《洞穴奇案》

分享嘉宾:洛熙

以此,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读者可能会有一些反思:其实,我跟这个人物会有类似的地方。那他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代表我也许也会跟他做一样的事情,或者我跟他的区别又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是我一直想要去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人和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的只是境遇不同。所以,在我们感觉到幸福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一种优越感,而是更多的应该是觉得自己是幸运,就是“我没有碰到那种情况”。这就是我一直很想去探讨的:那些人那么坏,真的是因为他坏呢,还只是因为他倒霉?

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真的好快乐啊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穿T恤,听古典音乐》

分享嘉宾:曾军

我记得前两天在网上翻(到)了一个视频,有一句话我倒觉得说的也是对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受你的时代的制约。”不管你再怎么聪明、再怎么优秀,你还是在这个时代的场域里边对吧?就是很难超越这个时代。

所以你受到了很多影响是来自于同辈的、周边的人的相互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价值观比较相同的这些人的相互影响。但是可能读书这件事,可以帮你稍微抽离出来。因为这书里写的这个人、事,是可能跟你不是一代的,甚至隔了好几代的;如果要看古代的书的话,可能是更早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其实(通过阅读)是你在跳脱一个现实,是进入到另外一个维度,去吸取一些对你有用的东西;他们的一些角度或者观点,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一定会影响到你。有些书你可以反复地读,每次看到的细节(理解与思考)是不一样的,跟你个人的成长也有关系,或者生活变化也是有关系的。

心中有诗 自在远方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

分享嘉宾:李倩

登高望远,别人说“天呐!”,你可以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春节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别人说“倒霉死了”,你可以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事业暂时处于低潮,想换工作的时候,别人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却可以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激励自己;厌倦红尘,别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你足不出户,也可以用“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来安慰自己;送人远行的分别,别人只会说“多保重啊”,而你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朋友有依依不舍,也有拳拳祝福;喜欢上一个人却不敢表白,暧昧不明的时候,你隔空发一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能懂这句话的人,自然就懂了,不懂的人,也许是跟你无缘。

总之,唐人的诗句浩瀚无边,可以拿它浇我们自己胸中的块垒;你说不出来的,让它替你说。这本《跟熊逸一起读唐诗》,恰好就是这么个读法。

恍然大“悟”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江南园林志》+《建筑弦论》+《不只中国木建筑》

分享嘉宾:朱宇晖

相对而言,赵广超先生,是我自己私心所关注和眷爱,或者说引起很多共鸣的作者。他写了多本书,有点像新时代的沈三白是吧?(写的是) 新时代的一个敏感的、文艺的心灵,所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体验。我这里由于时间限制,我也不过多地去介绍。大家可以去阅读他的那些非常柔软的、富有弹性、非常敏感、富有通感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体验。

所以我想,这样连缀的一些体验、精神体验,能够构成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审美或者体验,去(构建)阅读的一个完整的时间的链条、完整的阶段的链条,或者从坚硬到柔软的,不同的刚度。所以我把这些书来推荐给大家。

当摄影变成「社交」……

《社交照片:论摄影和社交媒体》+《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

分享嘉宾:亚牛

就像书里头说的:“社交摄影”其实只是一种交流媒介,它并不只是承载信息,而是用于表达。它并不终结于记录现实的那一刻,那仅仅是它的开端,接下来它会进入到交流领域去发挥作用。

作者约根森(Nathan Jurgenson)引用了艺术史家乔纳森·克里(Jonathan Crary)的一个理论,他认为:摄影史过多地强调技术的决定论,仿佛是技术的突破引发了视觉的革新。但事实上,是社会文化的改变引发对新的视觉体验的一个要求。在摄影发明之前,化学定影技术和光学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但事实上,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量对记录和分类需求促成摄影术的发明。我们也应以这种逻辑去看待“社交摄影”的诞生,它是我们日益增长的、对世界进行捕捉、分解和言说需求之下的产物。

创新是现在,也是未来

《颠覆性创新》+《新零售艺术》+《百岁人生》

分享嘉宾:袁园

但是,进入到21世纪之后,各种科技的发达、生物技术的发达等等,人类的寿命的延长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而且像日本、新加坡等等这些有名的长寿国家(城市)里,可以看到那些出租车司机们其实都已经年纪不小了。在日本,打车经常碰到(的司机)都是老人,还挺不好意思让他们去拎行李箱的。

当人的寿命延长之后,原有的那套20世纪那样的生活计划模式,就不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了。因为很可能,在那些国家,退休金可能不够用了,各种方面的原因导致可能生活会比较拮据。我们现在可能需要为未来的这样长久的寿命,做多阶段式的人生规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