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文博会

深圳非遗丨方寸之间,演绎最硬“核”的非遗技艺!

2022-01-11 18:06 来源:文博会

人工智能朗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那么你知道在深圳这座城市里

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一枚几厘米的橄榄核能做什么?

到了核雕艺人手中

靠一双手,一把刻刀

就能令大千世界的

人物风景飞鸟走兽

现于方寸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小小的橄榄核上展现、传承……

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广东地区汉族雕刻艺术之一,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

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新品种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

核雕工艺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有千余年历史,繁荣发展于明清。核雕工艺中,最常见的材料是橄榄核和桃核。其中,橄榄核雕精巧玲珑、极具特色,在明代曾经风靡朝野,成为了文人雅士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

到了清代,橄榄核雕更是历年的贡品,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为雕刻之王。橄榄核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而现代橄榄核雕作品继承传统,小巧玲珑,精雅别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胡堂山,“谢氏”核雕传承人。1993年,他拜师学艺,师从核雕大师谢才元、钟秀琴夫妇。28年来,刻苦钻研核雕工艺,传承创新,运筹方寸之间,雕刻万千世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语文课本《核舟记》里的神奇描述,如今在宝安核雕手艺人胡堂山的手中实现了。

核雕作品《深圳之春》荣获第十四届民间文艺“山花奖”

“雕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日复一日的雕琢,年复一年的积累,用心经营、用情沉淀才有了这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一个题材作品能做出自己韵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橄榄核遇到了胡堂山的双手,仿佛变魔术一般,经过精湛刀法的雕琢,橄榄核变成了垂钓的乌篷船,变成了客家围屋,变成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变成了一件件胡堂山对深圳这座城市变迁的核雕留存。

胡堂山创作的核雕作品《松韵琴声》

从收料选料到构思、选定题材,再到细节刻画、打磨等程序,一个作品的完成短则几周,长则数月、数年,一件复杂的作品后期还要经过多次修改,一枚小小的榄雕承载着的是雕刻家夜以继日一刀一划的手工创作。

每一颗橄榄核雕作品都倾注了雕刻家的心血,赋予了橄榄核新的生命,注入了灵魂......看似简单的作品需要多年的经验和艺术功底。

传承,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份信仰。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每一种古老的技艺中,都流传着匠人的灵魂。

除了橄榄雕

深圳的非遗还有很多

无论是本地的非遗

还是“非地”的非遗

都将一起在深圳这片土地上

开花结果、传承发展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

共同构成一道非遗保护工作

的亮丽风景线

-end-

来源 | 深圳晚报 宝安人才 深广东非遗促进会 深圳广电《深圳非遗》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