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金融>滚动图片>

解码深圳银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创新发展之道

解码深圳银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创新发展之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一座城市的高度,终究源于创新的力度。改革开放40年,深圳这个在传统坐标系中不起眼的地方,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image.png

摄影 王小可 

一座城市的高度,终究源于创新的力度。改革开放40年,深圳这个在传统坐标系中不起眼的地方,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没有特区的银行,就没有特区的发展。”——在业内有识之士看来,秉承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银行业几乎从零开始,为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输送“货币第一推动力”,以金融的活水浇灌了城市茁壮成长,更为特区建设贡献了澎湃金融动能。

数字总是最佳诠释。截至2018年9月末,辖内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67万亿元和5.27万亿元,自1979年以来年均增幅均超过30%。2017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造增加值达1695.6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逾7%,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不忘历史,方能不畏将来。今天的深圳,已跻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金融中心,在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列第20位。40年沧桑蝶变,深圳银行业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扎根于特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产品服务、扩大开放交流,勇担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先锋。

现在,面对风云激荡的历史坐标,让我们深度解码深圳银行业的创新发展之道,演绎这份时代使命与不变初心。

关键词:破冰

改革破坚冰创新立潮头

时间的长度,足够缔造种种传奇。潮起南粤,1980年特区银行业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局面下艰难起步,特区银行人打破陈规,筚路蓝缕,开启了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大幕。

追溯时光,在很多老深圳人的记忆中,彼时深圳辖内银行网点少、资金实力弱,亟需体制改革“破冰”,为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输送“货币第一推动力”。

深圳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时代背景下,深圳率先在全国开启银行业务全面交叉与竞争,打破国有专业银行严格按行业展业格局,极大地激发了辖内机构的经营活力。随后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新型股份制银行相继在深圳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倒逼辖内银行市场化转型。

改革促成了银行业绩的提升和创新的活跃,辖内诞生了全国最早的楼宇按揭、银团贷款、汽车贷款等多项全国第一。

据笔者了解,进入世纪之交,国内银行业开启商业化改革大潮,深圳银行业顺势开始“二次转型”。通过引入实力雄厚企业股东接替地方国资入主,进一步理顺公司治理、解决资本约束,深圳发展银行、深圳金融租赁公司等一批辖内机构成功实现转型发展,恢复竞争活力。

一个让业界称道的重磅手笔是,平安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的整合,开创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金融同业并购案,两行合并后顺利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为日后金融同业间的合并重组树立了范本。

“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科技金融的崛起、金融脱媒的加速……”相关负责人剖析,面对新时期行业发展的诸多外部挑战,深圳银行业未曾停歇,积极求变,继续占据创新高地。

一大波“吃螃蟹”的举措在深圳开始先行先试。为顺应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趋势,2014年国内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在前海成立。与此同时,深圳辖内传统银行也开始积极谋求内部变革,在机构设置、业务模式等领域大刀阔斧,投贷联动、跨境金融等一大批新业务、新模式在辖内加速布局、落地。

数据显示,到2018年6月末,深圳辖内共有分行及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23家,包括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多种机构类型,金融集聚和辐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关键词:开放

开放促发展合作谋融合

如果说改革破冰是深圳与生俱来的使命,那么开放合作则是深圳骨髓里的DNA。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大胆试验,为全国经济改革探路,也决定了深圳银行业拥抱开放,吸取外部经验实现发展的道路。

早在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获批成立,为新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开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对银行业的“引制、引智、引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彼时,外资银行也成为特区银行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直至90年代初期,辖内外资银行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城市之首。

“依托香港、面向世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深圳银行业开放融合发展矢志不移的支点。《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从准入门槛、业务发展等多个方面给予香港银行业进入内地市场优惠政策,掀起了港资银行进入深圳的新高潮。到如今,3家法人、10家分行、42家支行以及6家异地支行已将深圳打造为港资银行最密集的城市。

所谓与时俱进,新时代国家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辖内银行业深化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机遇。2012年,国务院批复在前海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跨境金融服务成为行业创新的新突围口,前海这片“弹丸之地”挥发出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18年9月末,已有7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落户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

多个国家级蓝图规划的出炉,更多利好纷至沓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辖内银行业参与开放发展的选择,辖内银行业由过去的“引进来”迈向积极的“走出去”。据悉,深圳银行业机构以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品业务,积极参与境外项目融资,业务遍及欧、亚、非等数十个国家地区,截至2018年9月末,辖内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业务融资余额超600亿元。辖内招商银行、国银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参与境外银行收购、境外子公司设立,自信迈出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的步伐。

关键词:守望

监管守底线行业归本源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深圳金融业血脉里的基因,那么严守监管、回归本源则是坚不可摧的不变初心。

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几乎是从零起步,银行业的监管只能由改革的“先行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深圳,注定要勇当尖兵,担纲先锋。

“特区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难关是货币资金的不足。”相关人士回忆,为支持特区发展,国务院特批深圳实施“资金切块政策”,创造了稳定、宽松的资金环境。

进入90年代,随着特区资金聚集能力变强,金融风险防控需求更为凸显,深圳率先参照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要求,推行了银行业资产风险管理,守护辖内银行业稳步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彼时,国内银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行业规模的扩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承诺……种种压力推动国内加快建立更专业的银行业监管体系。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深圳银监局成立,15年来遵循中央和银监会各项要求,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立足特区发展,创新监管手段,切实维护辖内银行业稳健发展。

毫无疑义,服务实体经济为银行业发展的第一要义。深圳银监局介绍,针对长久以来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圳银行业打造小微金融服务“微笑工程”,以“微笑指数”实时反映小微企业融资近况,建设“微笑网”便利小微企业获取融资,推动银企对接、银税互动,为小微企业排忧解难。

左手回归实体本源,右手则是严守监管底线。据悉,深圳银监局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先后建立“交叉金融风险防控系统”“慧眼系统”“脉络系统”,开展对银行业风险的全面监测和监管,构筑起严密的金融安全防护网,相关经验做法频频被推广至全国。

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组建全国首家第三方消费者保护组织——深圳市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会,帮助银行业消费者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协同公安、通信等部门在全国率先组织银行业建立“快查、快冻”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合作机制和被骗资金“原路返还”机制,截至2018年6月末,共冻结涉案资10.9亿元,向受害者返还涉案金额1.6亿元。

2018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原深圳银监局和原深圳保监局进行合并,新的深圳银保监局正在积极筹建中,深圳金融监管即将翻开新的篇章,踏上新的征程,为新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继续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经验。(胡晓莉  陈雨彭  伟瑶)



延伸阅读:

[高屋建瓴]

求变求新求实,继续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谈到40年来深圳银行业发展有何成功经验时,深圳银保监局筹备组组长、原深圳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晓辉坦言:“在深圳工作的这几年感受很深,感受到了城市的日新月异,也感受到了我们银行业的巨大变化,应该说银行业的发展基因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相互造就、相互促进。第一是求变,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进入到新时期,变革始终是贯穿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线,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第二是求新,创新是深圳的底色,创新优势是深圳最大的优势,不墨守成规,勇于尝“头啖汤”。第三是求实,从企业、银行到政府部门都一直秉持务实作风,企业贴近市场,政府服务意识很强,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近期我们监管部门配合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纾解民营上市企业融资困境的举措,切实为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份助力。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三点,深圳银行业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继续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汤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