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艺术>首页推荐>

深圳美术馆论坛举行 探讨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

深圳美术馆论坛举行 探讨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

分享

深圳美术馆主办、陈履生策划的“线:传承与发展——2019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自5月10日起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 深圳特区报2019年05月15日讯 (记者 尹春芳)


深圳美术馆主办、陈履生策划的“线:传承与发展——2019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自5月10日起在深圳美术馆展出。作为深圳美术馆重要的学术活动,两年一届的“深圳美术馆论坛”日前也在深圳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宗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安源、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时兵、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门类美术创作中“线”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关于“线”的展览选取了20世纪中期以来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片段,展出了杨讷维、祝大年、贺友直、黄胄、肖惠祥、袁运生、丁绍光、孙景波、唐勇力等9位优秀艺术家的84件(套)作品。表现新的社会与新的教育背景下的一代画家在线的使用和线的创造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以显现作为中国绘画核心语言的线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的不同表现。


论坛由展览的策展人陈履生担任学术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线”的问题各抒己见。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针对黄胄笔法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胄在复合笔法书写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包括长安画派的赵望云、石鲁,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既保留中国画线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突破。在新中国的时代条件下把线的可能性、多样性的魅力尽量展示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工也讲述了极简黄胄艺术史。他认为,讨论20世纪中国绘画中笔墨的历史性转换,黄胄是一个显例。他从写生出发,在生动性之外,能切实地解决对象形体结构的深入表达。在保持视觉观看的前提下,解决传统笔墨的融入途径,处理点画勾勒的笔墨法度与书写中的随意性问题,体现出个人的智慧与才能。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宗贤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观点并从宏观层面谈到语言转换与语境变化,以及观念功能图示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祝重寿认为,应该强调线描的独立性,强调它的抒情和造型,强调它的审美,“这个线条美,我觉得主要应该体现它的节奏感,有了节奏感才能体现生命力。”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强认为,需要客观看待中国画与线的关系。线的革命是新中国以来中国画创新中技法创新与突破的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些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思考,尤其是对中国画笔的理解和思考。“线是中国画创作的技法之一,但不是全部。” 


[责任编辑:肖红艳]